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 就業意向二-《凡仙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莊子的《齊物論》,有四個重點,分別是齊物我、齊大小、齊是非,最后一個就是齊生死。想要看透死亡,看透對死亡的恐懼,就必須要齊生死。修道者執著于長生不死,并非是不畏懼死亡,恰恰相反,是沒有看透生死,極度畏懼死亡的結果。這個也是為何很多大能者,即便能達到半步真祖境,卻依舊無法踏出天帝境最后那一步的原因之一。”

    葉楓此言一出,那七人都立刻正襟危坐起來,因為很明顯,葉楓剛剛那些話或許對自己會非常有用。所以即便是魯莽的萬今安,冷傲的冷言心、放浪的何姣姣也都嚴肅了起來,聚精會神,他們要看看這個年輕人是否是他們踏出最后一步的契機。

    就聽葉楓接著道:

    “莊子說過:死生,命也,其有夜旦之常,天也。生死就如同太極陰陽一般,有生必有死,有死必有生。而生與死之間的轉換,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樣,是一個有定數、有命數、又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。其實生死只是人的不同的狀態而已。但是人,其實不只是人,包括修道者不也是“生則喜,死則憂。”修道者追求長生的不就是“憂死”嗎,在這一點上修道者和人又有什么區別。

    “那么人們憂的是“死亡”本身嗎?

    “莊子又說:人之有所不得與,皆物之情也。人們不是害怕死亡本身,而是害怕失去。因為我們通常都會將憂愁、喜悅等情感,寄托在一些外物之上,可能是財富地位,對于修仙者而言可能是不死不滅的肉身、長生的功法等等,我們害怕失去這些外物,失去能牽引自己情緒的東西,因此才會貪生厭死。

    “與其我們貪生怕死,煉丹修仙,為什么不能順應大道的規則,安然的去接受它們呢?生是苦中作樂,死是樂極生悲,我們并不是因為永生不死,從而實現超脫,而是因為能夠看透生死,所以才能實現超脫,這個就是“向死而生”。這個才是圣人的境界。所以圣人一直都在追求無欲無求的境界,

    “那么如何才能成圣呢?有一個重要的標志,就是知天命,什么是天命?就是規則,生不足以喜,死不足以悲,這個就是天命,大多數人在彌留之際,都會產生很強的求生意念,或許是不甘,或許是遺憾,之所以會這樣,不是因為怕離去,而是怕失去,怕失去親人,怕失去財富,將自己的幸福,建立在了外物之上,但只有真正看透死亡后,我們才知道生就是另一種死,死就是另一種生,所以在莊子看來,只有在看透死亡之后的生,這才是真正的生,真正的向死而生。

    “生與死之間的區別,就像是現實與夢境的一樣,其實我們并不知道現在是現實還是夢境,同樣也不知道現在是生還是死,我們熟知的生死,只是我們所創造的概念,誰又知道死是不是真的生呢?那么與其這樣不如順其自然就行了

    “所以,我想那位傳說中的“陽明先生”應該是已經達到了真正的圣賢的境界,那是現在的我也難以企及的高度。”

    葉楓頓了一下,不得不說,這一次他真的沒有自謙,洪荒仙域的陽明先生,很明顯是“天”那個家伙為了圖省事,從現世直接復制了一個進來,甚至連名字都不改。關于儒釋道三家的理解,葉楓雖然是爬到了和真實的王陽明同一層次的對立面。但是葉楓還是稍遜一籌,這個也是實話實說。但也正因如此,所以葉楓才能明白“陽明先生”不愿修行的原因。

    于是葉楓道:“陽明先生之所以不愿意走修行之路,一方面是他真正看透了生死,另一方面是因為他一旦移植了靈根,他就會成為天帝,天地邊會直接認他為主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